紅燭映童心——記隆安縣那桐鎮(zhèn)那元村村務監(jiān)督委員會主任甘玉聞

在那元村渡忑屯,甘玉聞教孩子們認識艾葉。 (受訪者供圖)
為單親家庭孩子聯(lián)系心理輔導老師、幫助困境兒童申請助學補助、在兒童之家打造“成長銀行”、號召大學生組建志愿服務隊……她是孩子溫暖的守護人,隆安縣那桐鎮(zhèn)那元村村務監(jiān)督委員會主任甘玉聞。
從留守兒童的守護者到青年力量的凝聚者,甘玉聞用7年時光在鄉(xiāng)村振興一線書寫共產(chǎn)黨員的初心答卷。她走遍那元村所有自然屯,手繪精準的兒童需求地圖,推動那元村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不斷完善,用愛與責任照亮鄉(xiāng)村的未來,成為鄉(xiāng)親們心中永不熄滅的“紅燭”。
傾情奉獻 打造兒童之家
5月的右江畔,暑氣已開始蒸騰,隆安縣那元村兒童之家卻沁著清涼。志愿者捧著《十萬個為什么》給低年級孩子講解:“你們看,彩虹其實是光的折射……”
兒童之家由縣婦聯(lián)指導創(chuàng)辦、甘玉聞負責管理。這里有一家獨特的“成長銀行”,孩子們完成作業(yè)、參與勞動、幫助他人都能收獲用印章代表的“金幣”,可用于兌換文具、書籍。
“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。”甘玉聞說。兒童之家遵循自愿報名原則,參與成員主要是幼兒、小學生、初中生,實行分班教學制。孩子們白天參加活動放松身心,晚上則在甘玉聞和志愿者的輔導下完成假期作業(yè)。
兒童之家的心愿墻上貼著不少“微心愿”,彩紙上寫著“想有玩水游戲”“參加閱讀比賽”“希望有籃球夏令營”等愿望。“把你們的心愿寫下來,我盡力幫你們達成。”這是甘玉聞對孩子們鄭重的承諾。設置健康成長課程、學習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習俗、開展主題繪畫活動……這些都是甘玉聞為孩子們實現(xiàn)心愿所作的努力,也讓兒童之家成為孩子們的溫馨港灣。
暮色漸濃時,村民宋芳來接孩子:“我打零工忙到再晚,只要看見兒童之家的燈光亮著,心里就踏實。”這盞燈,不僅照亮了孩子們的歸途,更溫暖著整個村莊的心。
同心聚力 守護童心成長
10歲女孩小伊因思念常年在外務工的母親而哭泣,甘玉聞連夜安排母女視頻連線,并幫助孩子每月與家長視頻通話。到鎮(zhèn)上上學的小敏不適應校園生活一度想輟學,經(jīng)過甘玉聞和老師的疏導,如今變得陽光開朗……7年來,甘玉聞足跡遍及全村17戶留守和困境兒童家庭,成為留守兒童的暖心人。
“螢火蟲的光雖然微弱,但凝聚起來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。”甘玉聞感慨地說。為了幫助更多孩子,她號召大學生返鄉(xiāng)組建“那元之光”志愿服務隊,如今這支志愿者隊伍已發(fā)展成為擁有100多名成員的專業(yè)團隊,累計服務時長超3600小時,惠及1.61萬人次。
志愿者杜會曾是兒童之家的受益者,她說:“幾年前我在外打工,家里兩個孩子在這里找到了第二個家。現(xiàn)在該由我來守護這份溫暖了。”
此外,甘玉聞還推動成立親子教育講師團、組織專家開展講座,教會留守老人科學育兒方法。
志愿力量 點亮童夢星光
黨旗紅引領志愿紅。在甘玉聞的推動下,那元村黨支部將“社工+”項目納入鄉(xiāng)村治理體系,每年從村級集體經(jīng)濟中劃出5000元作為專項經(jīng)費,搭建起“村委指導—社工統(tǒng)籌—學生自治”的管理架構(gòu)。大學生們自主制定《志愿服務章程》,通過議事會選舉隊長,建立起項目策劃、風險評估、效果反饋的全流程機制。
志愿者們還開發(fā)了“七彩假期”等系列課程,非遺傳承、反詐宣傳等特色課堂豐富多彩。非遺傳承課堂上,志愿者教授孩子們制作民族傳統(tǒng)工藝品,甘玉聞的女兒主動分發(fā)制作材料。這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服務的小志愿者,已然傳承著母親的公益基因。
兒童之家的文化墻上,一張張活動照片展示著這群年輕人在紅土地上書寫的鄉(xiāng)村振興新故事。“每顆童心都是待點燃的火種。”甘玉聞說,“我們要做的,就是守護這些微光,等它們照亮整片星空。”
甘玉聞的故事仍在續(xù)寫,在那元村希望的田野上,越來越多的微光正匯聚成改變鄉(xiāng)村命運的星河。 (南寧日報記者賓藝苑)





